在許多人眼里,“清朝”兩個字就意味著閉關自守、愚蠢保存。其實,清朝晚期,以曾國藩、左宗棠、李鴻章、沈葆楨、劉銘傳、張之洞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,白手起家,做了不少開創性作業,取得了后人不可思議的成果,比方,鋪設我國第一條海底電纜。
鋪設我國第一條海底電纜的人叫劉銘傳。劉銘傳,字省三,生于1836年,安徽合肥人,是李鴻章的老鄉,也是淮軍一名主將。1883年,中法戰爭迸發后,烽火很快就焚燒到東南濱海。現已閑居10多年的劉銘傳被朝廷重用,授任福建巡撫,加兵部尚書銜,督辦臺灣軍務。
劉銘傳奔赴臺灣后,活躍備戰,并在基隆、淡水等地打敗法軍的進攻。
中法戰爭完畢后,劉銘傳于1885年被朝廷錄用為首任臺灣省巡撫。劉銘傳在臺灣主政期間,日益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性。但是,因為臺灣孤懸于海外,導致與大陸聯絡不行嚴密。為了改動這一現狀,劉銘傳決議,在臺灣與大陸之間鋪設一條海底電纜。
亞洲電纜科普我國前史上第一條海底電纜
咱們知道,早在1839年,英國就呈現了世界上第一條用于營運的電報線路。開始,電報只能通過架在陸地上的電線進行通訊,無法在水中進行,更無法“漂洋過海”。到1850年,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才呈現在英吉利海峽,把英國和歐洲大陸連接起來。但是,海底電纜的技能依然很不老練。
為了處理技能問題,劉銘傳到福建船政書院尋求協助。福建船政書院由左宗棠創立,于1876年設立了電報書院。電報書院的學生結業后,分配全國各地架起電線、開辦書院、教授學生,為我國近代電報信息工作作出了出色的奉獻。一批電報書院的結業生成為海底電纜的技能人員。
海底電纜鋪設完工后,臺灣政府可以向朝廷陳述臺灣的天災、治安、財經等情況。朝廷的指令也能通過這條海底電纜及時傳到臺灣。
1894年,中日甲午戰爭迸發。1895年,依據《馬關公約》的約好,我國被逼將臺灣割讓給日本。這條從淡水至福州的海底電纜也被逼出賣給日本,價格為10萬墨西哥元。
其時,我國與英國、丹麥簽訂了電信公約,規則到1830年,英國、丹麥在我國一切電報設備和經營權都歸還給我國。因為日本將淡水至福州的海底電纜事務交給了英國大東公司打理,因而這條海底電纜事務也在電信公約之列。
亞洲電纜科普我國前史上第一條海底電纜
但是,到了1830年,在日本方面的壓力下,南京國民政府被逼將電信公約續約14年,這引起了福建電信員工的強烈不滿。在通過商洽無效后,1931年5月1日晨6時,福建電信工會代表陳貽衍等人頂著暴風急雨,在川石水線房外決斷堵截電纜終端,斷絕了電訊運送。
正常通訊了近半個世紀的淡水至福州海底電纜,成為了前史。
|